Search

[蘇玉華這個人]

《文字欲》這本書在七月書展推出後,一直想找個機會,與蘇玉華搞...

  • Share this:

[蘇玉華這個人]

《文字欲》這本書在七月書展推出後,一直想找個機會,與蘇玉華搞一個新書分享會。畢竟,她在書中佔了一章,訪問她之後,我們仍有聯絡。八月,她全身投入《如夢之夢》演出,這個演出甚費心力,一場八小時。

抱歉是,我只看了《如夢之夢》的上半,上班日的話,這套話劇會分上下兩場,我的第二場碰上颱風,停演了,補場亦沒空。而這套劇演出的時候,香港正值多事之夏,還記得,看戲的時候,我忍不住滑手機,看到葵涌警署出事,一完場就飛的士去採訪,已經太遲了。

分享會挑了一個星期天,剛好是《如夢之夢》演畢那個周末。我們挑了銅鑼灣一間樓上藏書閣「打書釘」。宣傳推出後即爆滿,傳來消息,當天下午,銅鑼灣會有遊行。我們立即把時間提早,繼續舉辦。

果然,來的人不多,或許是受遊行影響,但那個中午的分享會氣氛更親切。蘇玉華一入到「打書釘」便十分喜歡,聽到店主們介紹,他們是港大教授司徒薇的徒弟們,老師出家之後,把書收容,並容納其他教授的書,這個小小天地,不商業化,只愛分享有意思的讀物,難得。我看到本來累極的蘇玉華,眼睛明亮起來。

她透露,過去三個月香港發生的事,也影響了演出的同事們。大家專業的聚精匯神演出幾小時後,一完場,整個後台大家都在看手機,有些花了千元買票入場的觀眾,也整晚在看手機。她在台上演出,也感到有點無奈。

我分享了我近日採訪的感受,我說,投入一個現場,眼前的畫面,聲音,每一次都超出我的想像,令我想起如夢之夢所說的,真假難辨。蘇玉華覺得很有趣,我用了《如夢之夢》那種穿越夢境的迷失感作比喻,她明白。

看一場話劇,舉辦一個講座,理應是讓我們抽離現實,讓外面世界與我們有一種距離,但現在,每日新聞那種殘酷,不斷打斷了生活,我們沒法子抽離。

我也有分享,一些衝突現場的感受。兒子被拘捕,父母衝着警察防線那種情緒,裡面每一個人的表情,透露的人倫關係,警察的反應,他們面上的情緒,比每晚在電視台播的劇,更令我難以忘懷。我對蘇玉華說:「以前只會在電視劇見到的事,現在每日在香港大街小巷上演,更觸動人心」。眾人發出感觸慨嘆聲。

蘇玉華去年其實來旁聽了我的三堂寫作課,她解釋:「想知妳做甚麼?為何能夠寫得出這種文章。」當時我很緊張,蘇玉華一道休閒服,坐在班房裡,和學生混在一起。有些學生課後認得出她,與她合照,她來者不拒。我沒有見過如此好學的演藝人士。

她記得我在課堂上提及過的文章,一篇刊在端傳媒,寫中國大陸水災的特寫,我收入書內,她當場朗讀起來,把殘疾者在水災與母親的最後對話,演譯得出神,大家都覺得神似,果然是富有同理心的演員。

她說,喜歡我給她做的專訪,她受訪逾百次:「在你的文章裡,我看得出自己,認得出自己。有些時候,在傳媒報導裡看到的,那個不是自己。」這一句話,如入心坎。我討厭把人分類,討厭把人套入預先設定的套路裡。蘇玉華不只是美女厨神,我也不關心她結婚否,我想知道她是一個怎樣的人,會怎樣理解世界,和她身處的香港。

我反而好奇,為何她會對我這個記者投以信任一票。「我仍然願意相信別人。」我反問,你應該被欺騙了無數次吧?她笑着答是,「但我仍然相信」。善良的人,這個夏天,我遇上很多,每一位,都讓我心頭一暖。

談得欲罷不能,但下午二時許,樓下傳來人群的叫喊聲音,我們唯有完場離開。「五大訴求,缺一不可!」「香港人,加油!」我換了便服,背包裡有頭盔,下樓又鑽入人堆裡繼續採訪了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曾於北美洲留學主修電影和心理學,回港後於大學鑽研影星周潤發在港人心目中形象,之後成為記者遊走於報館和電視台,現於大學教新聞寫作,滿腦子是怪念頭,始終相信文字的魔力。
View all posts